始创于1993年10月25日 Since Oct.25,1993
ChinESE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所有分类
  
理性看待“垃圾食品”
来源:未知 | 作者:云无心 | 发布时间: 2014-07-14 | 368 次浏览 | 分享到:
转自“科学松鼠会” 云无心 发表于 2015-05-26 过去十几年,“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流传甚广,“垃圾食品”这个概念也深入人心,以至于包括一些营养专家在内的许多人,把不喜欢的食品都归类为“垃圾食品”。而最近,世卫组织正式明确辟谣“没有

转自“科学松鼠会”  云无心 发表于 2015-05-26

过去十几年,“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流传甚广,“垃圾食品”这个概念也深入人心,以至于包括一些营养专家在内的许多人,把不喜欢的食品都归类为“垃圾食品”。而最近,世卫组织正式明确辟谣“没有发布过这样的名单”,甚至也不认可“垃圾食品”的概念。这些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许多喜欢这些食品的人,还有一些媒体,又露出“沉冤昭雪”的欢喜,以至于奔走相告“世卫组织说了,XX不是垃圾食品,这下可以放心吃了”。

食品的价值是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食品,只要能为人体提供某些营养成分,而不附带有毒有害成分,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食品,就不会是“垃圾”。从这个意义上,那些著名的“垃圾食品”,比如炸鸡、薯条、饼干、火腿肠、甜品、方便面……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而它们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对于那些热量得不到保障的人群,这些食物都是精细优质的食物,炸鸡和火腿肠甚至还富含优质蛋白。而饼干、火腿肠、方便面、罐头这样的食品,易于保存食用方便,对于物流落后地区的食物供给,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一个走好几里地才能到镇上的乡村小学,要给孩子们改善营养的话,提供这些“垃圾食品”就远比让他们每天吃新鲜的禽肉鲜奶要现实可行得多。

 “垃圾食品”与“健康食品”的概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体对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各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任何一种营养成分,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多数人都已经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这样,“营养均衡”就成了新的目标。象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得,也就很容易“过犹不及”,营养变成了负担,反而不利健康。而优质蛋白,在我国还有许多人摄入不足,但在欧美,也差不多跟脂肪和糖一样,快成“垃圾食品”的原因了。而腌制制品、烧烤食品、加工肉制品,通常说“含有一些有害成分”,其实也是吃得太多、跟那些“健康食品”相比才能体现出来——跟没有吃的(比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相比),或者长期单一的饮食习惯相比,它们也就依然是“健康食品”。

不过,说“XX不是垃圾食品,这下可以放心吃了”,也是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对于许多人,这些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在其他饮食中很容易获得,也就不会“不足”。但是,它们往往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成分。多吃了它们,也就影响了吃那些“富含容易缺乏的营养成分的食物”,从而造成营养不均衡。它们不是垃圾食品,只是说它们无毒无害,可以作为合理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心吃了”。

也就是说,食物生来无所谓“垃圾”还是“健康”。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才会让一种食品成为“垃圾食品”或者“健康食品”。

本文为《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发表标题《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本会动态
会员天地
行业信息
标准规范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会展活动
建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