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1993年10月25日 Since Oct.25,1993
ChinESE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所有分类
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来源:本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12-16 | 614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年12月13日,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主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主题:文化与科技 传承与创新。

2015年12月13日,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主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主题:文化与科技 传承与创新。

杨铭铎、过常宝、唐英章、王仁湘、洪光住、万建中、王仁兴、刘志琴、张可喜、庞广昌、张炳文,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二商集团、北京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食文化传承发展、食品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承和弘扬我国食文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交流,注重宣传和普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娃娃抓起。

据悉,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将每年一届,2016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将于2016年8月举办。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91高龄的食文化专家李士靖老先生到会祝贺并讲话。

常大林(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一个群体生命中,“食”受到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组织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而文化影响,不完全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有时候,甚至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强调食文化的事实存在,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并非哗众取宠,毫无意义,而且实属必要,非常急需。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是食文化大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天人交往的途径、礼乐教化的手段、政治制度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和”就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我国历代文学中几乎没有不描写饮食的。我国现在正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但在国外我国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北师大文学院负有传统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任,食文化食文化层次多,内容丰富更容易被社会所接收和理解,我们希望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合作共同推动食文化发展。

高铁生主席: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饮食已经迈过了温饱的时期,由卖方市场发展成为了买方市场,个性消费、理性消费是发展趋势,吃如何能更符合生理健康、更有文化、更与环境友好,更绿色是当前食文化要研究和普及的事。食文化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要创新发展,成为影响世界,助推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点。

杨铭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快餐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教授):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 “吃”,从古至今关于“吃”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都从属于食文化,它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存和发展的历程。

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生活形态、道德情操、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整套观念 系列制度规定。食文化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部分。饮食文化与文化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二者共生共存。

万建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饮食本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与纯粹精神领域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吃什么与怎么吃绝不仅仅是饮食本身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显著特征。

洪光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五谷入仓叫“粮食”,食文化是振兴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力量,两种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对饮食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在需求的推动下在不发展,但有时候食品科技并不是都对食文化起好的作用,这就是传承中出了问题,我们要正确运用科技力量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

王仁兴(中国食品报原副总编辑、研究员):曾侯乙炉盘是我国饮食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在继承、创新中传承的有优良传统。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气相的表现,论语中孔子提到“食”和“吃”71次,仅次于“礼”字,古代厨师的地位很高有君主、王公、宰相。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考古有一半的发现与食文化有关,但考察的内容不同,食文化一般提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食文化遗产(物质)的挖掘和保护的问题应该得到保护,比如说盐路、盐仓及有关建筑等,希望有关机构、专家学者能重视起来。

张可喜(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在食文化方面特别是“食育”有独特之处,明治时期就有学者提出“食育”比“德育”“智育”更重要。现在在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除了智、德、体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有关于食文化的教育——“食育(Food education)”。日本政府制定《食育基本法》及相关方针政策、计划等,并在内阁府建立食育推进会议,由内阁首相担任会长,12名有关的国务大臣等参与其行政,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的事例,其经验可资借鉴。

庞广昌(天津商业大学教授):性(温、凉、寒、热、平属性)味(苦、辣、酸、甜、咸五味)理论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解决了温凉寒热平不同属性本质,五味与营养及其代谢的关系,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 “阴阳”“属性”和“五味”及其定量化问题。

唐英章(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一直从事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都存在误导因素。

应该加强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研究营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不同地域及文化,不同气候的食品属性。研究各个民族的食文化,加强传统食文化助推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张炳文(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酒、醋、豆豉、豆腐、腐乳、泡菜、阿胶、粉丝、茶、拉面、凉茶等均是由中国人创造发明、在国人的饮食发展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且富有中国传统食文化特征。但当前许多消费者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当前我国传统食文化资源市场引领性差、在国人心中定位不强、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等不足,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当前急需对中华传统食品的文化内涵、科学价值讲清楚,引导消费者正确的认识、认知中国传统食品,进而认可中国传统食品。

金久宁(浙江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地,泛指宁、沪、杭、太湖流域一带,即今江苏南部,以及上海、浙江杭州、嘉兴等地。吴地的民众厚生利用,在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植物方面也极具智慧。乡土植物体现了植物与人类长期活动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乡土植物应用历史久远,许多植物被赋予民间传说和典故,文化底蕴浓厚。开展乡土植物及其文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充分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亦能促进区域生物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子平(北京二商集团高级工程师):人类的食肉文化与艺术、神话故事、宗教肇始之处就相互关联,文化使得 “食物熟制”有意识地变为“食文化”。一种肉食就是一个历史社会、民族风俗、科技文化的综合体,不仅要让食物可吃,还要让人自身在吃食过程中沟通思想,推动文明,欣赏到“美”。

唐东平(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如何吃的营养和健康已经越来越得到关心和重视,如何加强食品溯源,提高食品安全和监测以及如何全面的掌握自身的生理指标、饮食记录建立全面的“个人信息管理”PIM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从而提供合理的营养和健康指导是目前信息化平台建设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构造以餐饮为核心的全闭环供应链o2o生态平台可以打破目前餐饮系统的局限,实现全景的个人餐饮管理,包括食品安全管理、营养健康管理、厨房设备管理、餐饮文化交流,以居民的家庭超级厨房为核心,实现居民生活的智能化管理,并且有利于企业和政府准确统计居民价格消费水平。

冯延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随着城市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婚礼式样发生突变,家族承接变成社会专业承接。在快捷便利之余,传统文化渐渐流失、断档,如何平衡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点,寻找酒店业与婚庆业未来改革方向,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在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之际,传统文化的流逝与断档,现代文明的过度消费,挑战人们的心理,如何顺应历史发展,做好过渡时期的婚宴改革衔接是关键,社会、企业、家庭及学者义不容辞。

石自彬(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高级讲师):泸州“大河邦小河味”川菜是泸菜重要组成,是川菜三大风味流派之一;泸州高坝小米滩是川渝火锅最初起源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受食客喜爱。泸州菜风味特色形成是在民国时期,由泸州川菜、泸州小吃、泸州火锅共同构成。不同时期帮派林立的餐饮食店共同为泸州经济发展,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桂元(泰州梅兰春酒厂有限公司经理):酒文化是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酒从发明那刻起就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经济富裕的江南地区有关酒的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梅兰春就是在这个种温暖的土壤中孕育传承和发展。

陈圣铿(北京大学博士):茶是经济作物,到了宋代,茶已属於国有财产,天下禁茶,百姓不能私卖。北宋与边疆辽、夏的关系微妙,时战时和,因为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无茶则病,所以茶成为了北宋用以笼络、谈判或是实施经济制裁的筹码。其次,北宋以茶博马、养兵,茶不但有经济价值,也是北宋朝廷对付边疆事务的政治资源。


本会动态
会员天地
行业信息
标准规范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会展活动
建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