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1993年10月25日 Since Oct.25,1993
ChinESE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所有分类
  
研究表明“食物酸碱平衡论”并不科学
来源:未知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07-14 | 13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种声称“酸性体质”是诸病之源,要想健康就吃“碱性食品”的“酸碱平衡”保健说,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竞相购买所谓的“平衡食品”。 现在,养生类科普图书中充斥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谷类、肉类、鱼和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

 一种声称“酸性体质”是诸病之源,要想健康就吃“碱性食品”的“酸碱平衡”保健说,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竞相购买所谓的“平衡食品”。
  现在,养生类科普图书中充斥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谷类、肉类、鱼和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而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这种理论靠谱吗?
  “酸性体质”概念站不住脚
在2008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按照“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酸性体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酸性体质”重要理论之一:体液中的 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酸,便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身疲力乏,大至癌症。也就是说,但凡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看来,皆因体液偏 酸。“实际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应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出现头晕、瞌睡、焦虑,甚至 精神错乱。而如果高于7.45,亦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但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如不能及时诊治,都有生命危险”。
  在医学临床中,很多酸中毒情况表明,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生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才出现酸中毒的现象。就曾有医学报导称有淋巴瘤患者发生严重的乳酸 中毒并发症。因此,“酸性体质”并不是诱发肿瘤的“恶因”,而是因为肿瘤的生长致使微环境变酸,或者引发了罕见的酸中毒并发症。
  食物不能改变体液的酸碱性
  人体有多种液体,如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可以统一用 pH值来衡量。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 性,值越大,碱性越强。一般来讲,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
  中国农业大学范志 红教授指出,食物在化学上也有酸碱之分。我们平时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荤食,还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这些食物在体 内消化分解后都产生酸性代谢物,因此被列为酸性食物。蔬菜和水果这些植物性食物则在体内分解后生成碱性物质,所以属于碱性食物。
  “虽然 营养学有研究表明,如日常摄入大量酸性食物,酸性代谢物增多,会影响到人体的酸碱平衡。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不会因为某天多吃了一斤肉就轻易变酸 的,它有着很强大的调节系统,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会层层把关、配合,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使体液处于一个很精确的弱碱性范围。因而,通过食物 来改变它的酸碱性,是很一厢情愿的想法。”云无心介绍道。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认为,人的体质根本没有酸性、碱性的说法,食物不能调节人体的酸碱度。“什么食物都要吃,无论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都不可少。吃过多动物性食物容易引起慢性病是因为营养不平衡,不是酸碱性的问题。”
  谨防商家忽悠碱性保健品
  如今,“食物酸碱平衡”一说被炒得火热。到网上搜索,连头疼脑热、脸上长痘等小病痛都被“捆绑”到了“酸性体质”的症状之列。甚至还会看到“据统计,国 内70%的人都是酸性体质”等的惊人数据。于是,铺天盖地的“碱性保健品”(包括碱片、碱粉、碱性水等)就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在商家的忽悠下,人们纷纷购 买,恨不得立即中和体内的酸,将自己打造成健康的“碱性体质”。而殊不知,自己已经误入了商家布置的圈套。
  这些“新型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很难找到“国食健字”号,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属于保健食品。北京市中医疑难病研究协会副秘书长张涛表示:“人们应正确认识这些非保健品,在面对营销舆论的时候,应擦亮双眼,批判地看待,切忌盲目购买食用。”
  张涛建议消费者在饮食养生上可参考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南》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 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上述食物都是人体能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缺少了这些食物,势必造成居民营养摄入不足或缺乏,因此,须合理搭配,均衡饮食。

本会动态
会员天地
行业信息
标准规范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会展活动
建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