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1993年10月25日 Since Oct.25,1993
ChinESE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所有分类
  
武汉的饮食文化
来源:未知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07-14 | 3581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汉的饮食文化也是由散漫的码头文化和贫穷的黄孝乡土文化所决定,由于地处中部中心,也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武汉的饮食文化,并为武汉人民所热爱并津津乐道。 武汉的饮食,最具特点的,大约有三个代表性的东西:鄂菜,藕汤和小吃。 鄂菜是近
 武汉的饮食文化也是由散漫的码头文化和贫穷的黄孝乡土文化所决定,由于地处中部中心,也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武汉的饮食文化,并为武汉人民所热爱并津津乐道。
    武汉的饮食,最具特点的,大约有三个代表性的东西:鄂菜,藕汤和小吃。
    鄂菜是近些年的提法,早年鄂地的菜,没有形成固有的风格。对于码头工人来说,什么菜好吃就吃什么菜,管他川湘京沪。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鄂地菜品的一点风格,那就是:味重、多油、实惠。由于最初是个码头社会,码头工人大量的体力消耗,那还不多吃点,吃咸点?,因此,偏咸是鄂菜的特点,油浓味重是鄂菜的特点。至于实惠更是如此,由于贫穷是当时武汉文化的基础,大量的邻县农民(以黄陂、孝感多)成为武汉市民,所以,实惠是鄂菜的又一个特点,比如吃婚宴,讲究“三个圆子四块肉”,那圆子大约要做到拳头大小,不做熟,只蒸一下成型,四块肉也是大方块的,只在水里略煮一下——不是在酒桌上吃的,是客人吃完酒席后,用荷叶一包,带走的。
    要说武汉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善于“拿来”,只要是好的,照搬就是。由于地处长江中游,大量的云贵川湘人士,随货物贸易来到武汉,有的甚至定居下来,因此,辣椒就成为鄂菜的主要作料了,导致武汉人“怕不辣”。比如下江人爱吃甜,由于上世纪中期以前,很多的下江人在武汉成为大富豪,领风气之先,因此,武汉人在菜里——只要是荤菜,也都放点糖提味。
    鄂菜过去具有代表性的餐馆有:老会滨,老大兴圆,大中华,祁万顺。
    藕汤是最具武汉文化特色的“老玩意”。大凡到老武汉家里做客,或者是家里人出远门回家了,都是要煨藕汤的。由于地处江汉平原的尽头,河湖遍布,莲藕就成为武汉的特产。炖汤是南方人的习惯,大致到黄河以北的人就没此习惯了。武汉人的炖汤无疑是来自于更南方,但武汉人将之简化了。主料一般是排骨、鸡鸭之类,先用生姜呛锅,然后把主料放进去,稍微过水,撇去油沫,再以沙锅(武汉人叫“吊子”)煨,用冷水开煨则汤好喝,用热水煨则肉好吃,中途就要放莲藕了,莲偶一定要是肥白的,煨好后的莲藕才粉粉的。通常一家煨汤,十家闻香。喝汤也不是象广东人那样,用精美的小碗加汤匙,太不实惠了,而且麻烦,通常都是大海碗(小碗客人是要笑话的),“拍”(念pe音,相当于东北人说的“造”)一碗肚子里,那叫一个实惠、扎实。
    最为武汉人自豪,最为武汉人离不开的,是武汉的小吃,也最具武汉的饮食文化特色。地道的武汉人的早餐是不在家里吃的,要到外面“过早”,它比之北方人的稀饭馒头,比之上海人的清水泡饭,那要奢侈得多,但比广东人的早茶,又简陋得可怜。每天早上,街头遍布着过早摊点,不管是上班的还是上学的,都在这里完成早餐。时间充裕的,买碗热干面,加碗蛋酒,干的稀的都有,或坐或蹲,呼呼拉拉吃完,于是,这个上午便分量也够了,营养也有了,便十分地惬意。时间紧迫的,端起面碗就走,管他绅士淑女,边走边吃,吃完了,手心手背把嘴巴一抹。不用在家起早准备,不用餐后洗碗抹桌子,还所费不多.
    小吃中,最常见的、“点击”率最高的大约有:热干面,豆皮,烧梅,面窝。
    热干面:将切面放开水中煮到大半熟,称为“掸(dan)面”,摊在桌上,淋上油,用筷子挑散拌匀,备用.吃时放到开水锅里过水熟后,放盐、香油、葱花、味精、胡椒、酱萝卜干等,最重要的一味作料是芝麻酱。热干面的高下之分在“掸面”和芝麻酱,面要“掸”得筋叨,有嚼头而不糜烂,芝麻酱要纯正,地道,用油调得浓淡有致。最好的热干面馆当数“蔡林记”,那时,大约在现在的中山大道万达广场一带,“蔡林记”的门面不算太大,什么时候去都得排队。很遗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早已经灰飞烟灭。
    豆皮是小吃中最见功夫的。用大米和绿豆磨成浆,在铁锅中摊成很薄的皮,一面刷上鸡蛋浆,将整块皮翻过来,敷上事先准备好的米饭,酱肉丁、酱萝卜丁,撒上葱花,再翻过来,切成块,盛到盘子里,有鸡蛋的一面朝上,黄灿灿的,吃到嘴里,外焦里软。据说毛主席是很喜欢吃豆皮的,每次到武汉都吃。最好的豆皮馆是老通城,艰难支撑了几年,也关门了。
    武汉的传统小吃实在是太丰富了,虽然制作大都简单、粗糙,但实惠,很解决问题。比较著名的有:谈炎记的水饺,一品香的大包,四季美的汤包,福庆和的牛肉粉,芙蓉餐馆的抄手,五芳斋的汤圆,等等。
    记得文革“上山下乡”时,很多下到外地的武汉知情,曾经谱了一首歌,记述的就是他们在外地思念家乡的小吃,歌词有这样两句:四季美的汤包,又大又圆;老通城的豆皮,味道最鲜······
本会动态
会员天地
行业信息
标准规范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会展活动
建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