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1993年10月25日 Since Oct.25,1993
ChinESE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所有分类
  
来一碗地道香港“细蓉”
来源:未知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07-14 | 496 次浏览 | 分享到:
“细蓉”是小碗云吞面的传统叫法,在广州几乎绝迹 广州新一代的年轻人,究竟还有多少人知道小碗云吞面还有一个名称叫“细蓉”?“细蓉”不仅仅是个名字,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 “细蓉”一说最早源自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广州挑卖云吞面的小贩将面
 “细蓉”是小碗云吞面的传统叫法,在广州几乎绝迹
  广州新一代的年轻人,究竟还有多少人知道小碗云吞面还有一个名称叫“细蓉”?“细蓉”不仅仅是个名字,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
  “细蓉”一说最早源自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广州挑卖云吞面的小贩将面的大小分“大用”和“小用”两种。后来,“大用小用”经广州云吞面担池记传入香港。亦因为云吞在汤水“渌”(指用漏勺在汤水中上下翻动)熟的时候形状像一朵朵绽开的芙蓉花,故香港人为其取了另一个名字“细蓉”,而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广州同样流行。
  虽出自同一脉,但“细蓉”在广州和香港两地的发展却成了截然不同的境况,“细蓉”这一说法现今在广州几乎绝迹,反而在香港一直保留至今。
  “细蓉”有严格的标准,还有四大要素
  在香港美食家蔡澜看来,“细蓉”在广州的传承遭到了长达十年的断层。掌握“细蓉”精髓的师傅“老的老,死的死”,很多面店都是“乱来”。
  “细蓉”濒临灭迹,从中不难理解的是其标准的丧失。一碗标准的细蓉,按蔡澜先生说,必须是调羹垫底,放上云吞,最上一层才放面,并且面要浮在汤上。
  除了摆放次序的考究,“细蓉”的四大要素:汤、面、云吞馅、云吞皮,每一样都不得小看。细蓉汤底应由猪骨、大地鱼、虾头三大主料熬制而成,缺一不可。再者,面身在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全鸭蛋,不加入一滴水,并在最后加上碱水以增加其弹性。至于云吞馅料,肥肉三成瘦肉七成,以刀剁匀,如此口感才会好。云吞馅中的虾则采用大小适中的河虾。一只云吞究竟怎么才算包得漂亮,蔡澜边用手摆出形状边说,“(除去馅料那部分)就像金鱼的尾巴。”
  如今香港丽的面家在广州宝华路落户,在丽的面家,下单时说“来一碗细蓉”,是件很平常的事。一种比“云吞面”更有味道的叫法,一种代表老广州饮食文化的叫法,用粤语的表达就是“够地道”。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把云吞面和广州做了一个关联,在该剧中出镜的庄臣先生对“丽的”的云吞面也赞不绝口,他的祖屋在多宝路,一碗面条的好滋味常常牵挂起往日回忆。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是看高楼大厦,不是看G D P增长,而是看是否能够真正保留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骑楼既然能够成为广州建筑的一张老名片,那么“细蓉”同样可以成为广州饮食的名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广州都应该配得上“食在广州”这句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