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传统市场,总有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任君选择,应有尽有。在中国,仅常见的蔬菜就有一百种左右,但是,面对众多的蔬菜瓜果,您有没有思考过,这些蔬果是从哪里来的?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查过它们的“户口”吧。
15世纪,航行途中的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之后玉米在世界各地逐渐被广泛种植。兼具蔬菜与水果双重角色的西红柿也是“舶来品”,欧洲人最先发现、最先开始食用,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把它与向日葵带到中国来;因此,西红柿也有了别名:番茄。
除了“舶来品”,大部分蔬菜的原产地在中国。早在《诗经》中就有零星记载,比如瓠(即“瓠瓜”,与葫芦瓜相近)、韭、荷、薇(也称“巢菜”、“野豌豆”)等;百合、枸杞、牛蒡等在隋唐时期也已经有记载。除此之外,还有小白菜、萝卜、竹笋、山药、芋头、茭白、荸荠、莲藕、韭菜、葫芦、丝瓜、茼蒿、八角、花椒、柿子、山楂、栗子等蔬菜、佐料和水果。
土著蔬菜
白菜在中国的栽种历史悠久。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白菜籽,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白菜有大白菜和小白菜之分,其中,结球大白菜更被誉为“中国蔬菜皇后”。白菜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清水白菜、珊瑚白菜、虾米烧牙白、蟹黄扒白菜、瑶柱蒸白菜是白菜制成的代表菜品。在明朝时,白菜传入朝鲜;20世纪初,由日本士兵带回日本;目前,很多国家都引入了白菜。
莲藕属水生蔬菜,南至海南,北至辽宁均有栽培,主要产区为福建、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江苏。其中,湖南湘莲历史悠久,分布在洞庭湖地区和湘江流域,其中尤以白莲最为有名。此外还有江西广昌的通心白莲、湖北武汉的汉州藕、浙江湖州的雪藕、江苏宝应的贡藕、苏州的无花早藕、安徽潜山的雪湖藕、河南灵宝的九孔莲等也都名气在外。
冬笋、春笋、笋鞭等均属竹笋。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食用竹笋;五代后期,供食用的竹笋种类已经非常多,并且有了采收鞭笋的方法。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竹笋之鲜极为推崇。竹笋可作主料,也可作配料,油焖笋、烧双冬、腌笃鲜、蒸酿冬笋是其中的代表菜肴。
茭白是中国的特有蔬菜,种植分布较广,从北京到广东都产茭白,但主产区在太湖流域的江苏省、浙江省,此外,台湾南投的茭白也较为驰名。每年六月到十月应市,其色泽乳白、肉质柔嫩、味清香,可拌、可炒、可炖、可焖,还可做馅料,虾子炝茭白、香糟煨茭白、奶汤茭白、干烧茭白都是常见的以茭白为主料的菜肴。
芋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山东等地也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荔浦芋最为有名,此外,浙江奉化火芋、台湾槟榔芋也榜上有名。
土著佐料
姜在广东、广西、浙江、山东有广泛种植,代表品种有山东莱芜片姜、广东密轮细肉姜、广西黄姜、浙江红爪姜、福建红牙姜等;与葱、蒜、辣椒并称“四辣”,是最常见的烹调佐料,在姜汁羊肉、子萝鸭片、嫩姜炒鸡脯、芽姜牛肉片等菜肴中,姜更是主角。
花椒是中国特有的香料,在我国华北、华南、华中均有种植,代表品种有大红袍、白沙椒、狗椒、豆椒、正路花椒、金阳花椒等。在川菜中,花椒被广泛应用,由花椒和盐制成的椒盐更是调味佳品,而花椒油也常用于凉拌菜肴。
土著水果
在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中,像山楂、桃、梨、枣等,均产自于中国,品类也很丰富。
山楂别名胭脂果、山里红、酸冷果、猴楂子、牧虎利、浮苹果、山梨等,其栽培和食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食用,也可作药用。
在《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枣果营养丰富,历来是滋补佳品,民间也有“日食三个枣,人生不易老”的谚语;山东乐陵的金丝小枣、河北沧县和山东庆云的无核枣、浙江义乌的大枣等特产都很受欢迎。
栗子,在陕西半坡遗址中就有栗子出土,古人将其与柿子、枣子并称为“铁杆庄稼”(“铁杆”意树大强健、寿长果丰、旱涝保收,晒干后还可度粮荒,故名度粮荒)、“木本粮食”。苏辙曾赋诗赞颂栗子的滋补之功:“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柿子原产于中国,传说柿子树有七绝:“一多寿,二多萌,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此外,还有“寿果”、“仙果”美誉的桃,有“快果、五乳、玉露、蜜文”美名的梨等,都是原产于我国的代表性水果。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使得这方土地的出产格外丰富;同时也有来自异域的物产。不管是“土著”的果蔬,还是“舶来品”,将绝妙的中华烹调文化与之相融合,经炸、煮、蒸、溜、炖、焖、汆、烧、烩、扒等,每一品类每一形式,都能自成一道佳肴美食;于是,也就有了丰富、多样的中华饮食。或继续发扬,或与现代工艺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中华饮食文化被广泛地传承着,饮食中处处可见其踪迹。